拔尖生的选拔,从以下几方面入手:
选拔拔尖生时,综合考察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潜力是核心原则。
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是重要的一项指标,但绝不是唯一标准。个人品质反映了一个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,例如诚实、坚韧、有责任心等品质在学生成长为拔尖生的道路上不可或缺。
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、分析和运用能力,具有良好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学生往往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,解决复杂的问题。
而创新能力更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关键要求,敢于突破常规、提出新颖想法的学生更有可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脱颖而出。
整体成绩优秀但存在单科偏科的学生不应被忽视,反而应给予特别关注。这些学生可能在多数学科上展现出了卓越的学习能力,而偏科往往是由于特定的原因造成的,如对某一学科缺乏兴趣、学习方法不当或者受到外部因素干扰。然而,一旦他们在薄弱科目上得到加强辅导和训练,就有可能突破瓶颈,全面提升自己的成绩,从而成为真正的拔尖生。
例如,有的学生在数学和物理等理科科目表现出色,但英语成绩较差。通过有针对性的英语辅导,如个性化的词汇积累计划、语法专项训练以及口语练习机会的提供,他们完全有可能补齐短板,在整体学业上达到拔尖生的水平。
结合历次考试成绩进行分析也是选拔拔尖生的一种有效方式。那些成绩经常起伏、不稳定的学生值得重点关注。这部分学生可能具备拔尖生的能力,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够科学或者心态不够稳定,导致成绩波动较大。有些学生可能在考试时过于紧张,影响正常发挥;有些学生则缺乏有效的复习策略,在知识的系统性掌握上存在漏洞。
针对这些情况,可以为他们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,如时间管理技巧、知识框架构建方法等,同时开展心理辅导,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,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。通过这样的调整和改进,这些学生有望稳定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,成为拔尖生队伍中的一员。
拔尖生的培养,从以下几方面入手:
1.学习动机的培养
在这方面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树立什么远大的理想,唱高调,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以“学习改变命运”为载体,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,积极引导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。
2.坚韧意志的培养
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,学生可能由于一次成绩的优异而沾沾自喜,也可能由于一次成绩的降低而情绪低落。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,让他们独立解决. 要从思想上加以指导,提高他们抵抗压力的意志. 俗话说“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”。
3.良好习惯的培养
可以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,如何听课,如何分析问题,如何记忆等,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书写解题步骤,规范解题过程。
第一招:目标不宜过高从多拿1分做起
拔尖生的培养重在平时,重在细节,重在积累。如果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,一般来讲不太可能,但是"多拿一分、多对一题"却容易做到。千万不要小看卷面上的1分,高分与低分,有时就是一分之差。
很多学生意识不到"1分"的重要性,定的目标太高,结果实现不了,还打击了自信心。其实只要每科努力提高1分,总成绩就会是一个大的进步。
第一,要养成清算应得而未得的分数的习惯;
第二,要清除屡犯重复错误的毛病;
第三,克服答题不规范的弊端;
第四,改正审题不清、题意理解不准确的错误;
第五,留意粗心大意出错的地方;
第六,加强识记,保证记忆题的得分;
第七,训练答题的速度,学会正确用时;
第八,提高书写质量;
第九,注意答题步骤的清晰性和周密性;
第十,严格遵守题目的要求。
第二招:重复做题没有错,善于记录得高分
第三招:学了、知了、做了还要"拿了"
对于拔尖生来说,结构化的知识、系统化的复习和综合化的训练是最为重要的。
首先要学会把零散知识变成结构知识。考察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,分辨、归类并总结同类知识的特点和内在规律。
其次是学会将考点知识变成题型知识。考点知识是很抽象的,要具体通过题目才能得以体现。
最后就是学会把缺漏知识变新增知识,把残缺知识变成系统知识,也就是查缺补漏,综合运用。
第五招:做好信息搜集也是增值关键
第六招:吃好"正餐"恰当选择资料
第七招:找拔尖生谈话
1. 基础不扎实的同学
这种同学最典型的表现是小题丢分严重。主要原因就是复习时没有落实学习要求。比如老师要求必背的没有真的背下来,连符号都不会写;比如该掌握的没有真的掌握,老师反复强调还是出现错误。
2. 惯性思维做题的同学
这样的同学表现为喜欢说“这题我做过”,但是做完就错。因为这种同学会受以往熟题思维的影响,思考问题比较片面,可能受做过题的干扰,导致解题出现偏差。甚至有的同学只是机械地记住了题目和答案,其实并未理解题目,掌握方法!
做题时要学会思考题中所包含的知识点的运用,题与题之间的异同、联系等。通过思考整合知识点,就会慢慢提炼出思路,以后再解这类题就会顺畅很多。每思考一次就会加深一次印象,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。
这样的同学通常理科特别好,文科相对比较一般。比如在回答物理、化学实验题的时候,答题语言不规范,用口头语言描述答案,导致实验部分频频失分。再比如学生书写潦草,随便涂改,评卷教师看不清难给分,都是典型的表现。
这种同学通常的表现就是说自己粗心,答题答非所问。比如语文,有些同学拿到文章,还没有完全读懂文章,甚至还没读完,就着急答题。由于找不出或找不全试题中的关键词,造成答题失误和缺漏点。还有很多所谓的“难题”,都是因为学生没有读题导致的。
这样的同学最典型的问题,就是做不完试卷,在一道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,导致后面的题目没有时间作答,结果得不偿失。当然,做不完试卷,也有可能是基础不扎实、不熟练造成的。
数学、物理、化学三科都有计算题,计算能力弱的同学,在做演算类的试题时不能计算完整,计算结果总是出错。
对策:这个其实没有什么捷径,只能平时多练习。多次练习后,对知识点、计算公式等熟练掌握后,速度自然就上去了。
对于计算能力差,其实没有什么捷径,只能平时多练习。多次练习后,对知识点、计算公式等熟练掌握后,速度自然就上去了。
7. “眼高手低”的同学
这样的同学一般成绩在中等和中等偏下水平,有时候比较浮躁,复习中怕麻烦,解题过程过于简单化。复习走马观花,点到为止。
8. 心理素质差的同学
不少同学每逢考试心里就紧张,更不要说是高考。走进考场面对试卷,头脑空白,手心出汗,就连很多平时非常熟悉的概念,公式定律也记不清楚,可是一旦走出考场,这样的情况又会恢复。
很多同学在高三复习阶段不重视错题,做错的题目连答案都不改,或者仅仅把标准答案写在旁边,不去总结错误的原因、总结正确的方法,导致考试中一错再错,成绩难以提高。
这是历年高三学生的通病,也是在以上几类同学最不好解决的同学。这样的同学没有学习计划,对自己也不了解,比如哪种题会做,哪种题不会做,哪个科目是强项,哪个科目是弱项等问题都不清晰。
成绩好的学生一般计划性都很强,小到每日计划,大到学年计划都安排好了。所以,一个针对性地学习计划是很有必要的,哪怕只余下十几天,也不能轻易的说放弃,要坚持到最后。